对于慢性肛裂的治疗通常采用手术疗法治疗,因为保守治疗是不可能治愈慢性肛裂的,手术是治疗肛裂的比较有效而彻底的方法。近年来,国内外治疗肛裂的方法很多,现将国内常用术式简介如下。
1、扩肛术:适用于肛裂、无赘皮痔、乳头肥大等并发症的病人,临床上单独应用较少,多融合于其它手术之中。
操作方法:在腰麻下,病人取截石位或侧卧位,局部常规消毒。医生双手戴无菌手套,并将双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,先用右手食指插入其肛门内,再插入左手食指,两手碗部交叉,两手食指掌侧向外侧扩张肛管,然后逐渐伸入二中指,持续扩张肛管3~5分钟,使括约肌松弛,解除痉挛。操作中注意不要用暴力或快速扩张肛管,以免造成粘膜和皮肤撕裂。病人术后每天便后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。
2、肛裂切除术
局麻下, 以肛裂裂口为中心,内至齿线,外至肛缘外约2cm,将肛裂及其病理组织一并切除,同时切断栉膜带。在内括约肌下侧缘下方,用弯止血钳刺入,沿其肌层的外侧,从内括约肌上端穿出,将内括约肌拉出肛门外,从中切断,下端需用刀切开外括约肌皮下层一部分,使创口的创底与创缘平坦开放,保证引流通畅。保持创口开放,每日换yao。
3、纵切横缝术:适用于Ⅱ、Ⅲ期肛裂,并伴有肛管狭窄的病人。
操作方法:在局麻下或腰俞穴麻醉下,病人取侧卧位或截石位,局部常规消毒后,沿肛裂正中作一纵切口,上至齿线上0.3cm,下至肛缘外0.5cm,切断栉膜带及部分内括约肌纤维;如有潜行性肛瘘、赘皮外痔、肛乳头肥大和肛窦炎等,也一并切除。修剪裂口创缘,再游离切口下端的皮肤,以减少张力,彻底止血,然后用1号丝线从切开粘膜的顶端上0.5cm处进针,稍带基底组织,再从切口下端皮肤穿出,拉拢切口两端丝线结扎,使切口变成横缝合。一般缝合2~3针,从而扩大肛管直径。如切除组织过多,张力过大时,可在切口下方1cm~1.5cm处作一横切口,进行纵缝合。减少纵切横缝处的张力。外敷凡士林纱条。并用纱布压迫包扎,用胶布固定。术后进流食2~3天,控制大便2~3天。便后用1︰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,肛内注入玉红膏。换yao6~7天后,拆线愈合。
4、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:适用于单纯性肛裂或肛裂有溃疡者,并伴有肛管痉挛性狭窄的病人。此法是肛裂手术中较常用的术式,于肛门或肛管侧位作切口,将内括约肌下缘切断使肛管保持松弛状态,利于肛裂修复。
操作方法:在腰俞穴麻醉下,医生用左手食指插入病人肛内,于肛门左右侧摸清内外括约肌间沟,右手持白内障刀在肛缘外1cm~2cm处,刺入皮下,进至齿线处粘膜下层,由内向外,将内括约肌切断,并扩肛5分钟,伤口不缝合;或者于肛门侧位肛缘外作一放射状切口,用弯止血钳由切口内挑出内括约肌切断。术后处理向上。
5、后切术:适用于陈旧性肛裂并伴有赘皮外痔、肛乳头肥大和潜行性瘘道的病人。
后切术是于肛门后位作切口,切断部分内括约肌、栉膜带及外括约肌皮下部。
(1) 后位切开术:在局麻下,对病人先行扩肛后。沿裂口正中做纵形切口,上至齿线,下方略超出裂口下端,基底深度于切断栉膜带和部分内括约肌环状纤维为度。对严重肛裂病人,切口可向下端适当延长,也可切断外括约肌皮下部,减轻术后疼痛,使引流通畅。同时,将上下端的裂痔、肛窦炎、肛乳头肥大及潜行性瘘道等一次切除,再修剪皮肤,使之对合整齐。然后用凡士林纱布压迫止血,外盖敷料,用胶布固定。术后每天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,局部用玉红膏,换yao,一直到痊愈为止。
(2) 后位内括约肌挑出切断术:局麻或腰麻下,于肛门后位肛缘处作一横行小切口,用弯止血钳由切口内挑出内括约肌下缘、栉膜带,切断,扩肛。其它处置同上。
6、挂线术:适用于慢性肛裂并伴有潜行性瘘道者。
操作方法:在局麻下或腰麻下,医生用圆针带丝线从病人肛门裂口下端0.2cm处进针,绕过裂口栉膜带基底,至裂口上端0.1cm处出针,将贯穿丝线的两端紧紧结扎。待6~7天后,丝线自行脱落。病人术后,每天便后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,外敷黄连膏,至痊愈时为止。目前,临床上已很少应用本术式。
7、皮辦移植术:适用于陈旧性肛裂伴肛门狭窄者。
操作方法:在腰俞穴麻醉下,切除肛裂及其病变组织。切断栉膜带及部分内括约肌后,于切口附近的肛缘处游离一与创面大小、形态相同的有蒂的皮辦,移植于创面上,皮辦内缘与游离的粘膜缝合,皮下蒂填充创口,皮辦覆盖创面,两侧皮肤间断缝合。创面外盖凡士林纱条,包扎固定。
治疗肛裂的手术方法应根据肛裂患者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当手术方法。
友情提醒:如需获知更多肛裂疾病详情,请点击咨询在线专家。